以下推荐的研究论文均聚焦腈类化合物(单腈、二腈、多腈及官能团修饰型)与聚合物(聚丙烯腈、弹性体、交联聚合物等)在锂电池中的应用,涵盖高电压稳定性提升、固态电解质开发、界面调控机制等核心方向,且均为 2024-2025 年发表的最新成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前沿技术参考。

一、腈类化合物在高电压电池界面调控中的机制创新
1
. 《Additive engineering enables aggressive high-voltage LiCoO₂ Lithium-Ion Batteries》
• 发表期刊:Joule(2025 年 2 月)
• 研究团队:浙江大学范修林团队
• 核心内容:
提出 “晶格耦合机制”,系统评估 20 种腈类添加剂对高电压钴酸锂(LCO)电池的性能提升效果,首次引入 “O 2p 带中心” 和 “O 2p-Co 3d 带隙(ΔE)” 作为分子设计描述符。筛选出最优添加剂1,2,2,3 - 四氰基丙烷(PCN) ,其多氰基结构可与 LCO 晶格形成强耦合作用,降低 O 2p 带中心能量(<-1.4 eV)、增大 ΔE(> 1.1 eV),抑制 Co³⁺溶出与电解液氧化分解。
应用效果:1.0 Ah LCO / 石墨软包电池在 4.55 V、室温下循环 770 圈,45℃高温下循环 380 圈,寿命分别为传统电解液的 6 倍和 5 倍;通过 XANES、KPFM 等表征可视化了晶格耦合过程,为高电压腈类添加剂设计提供底层原则。
• 原文链接:科学网报道链接(含研究细节):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5/2/202521317316574128357.shtm

2. 《Nitrile-bas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nove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 perspective from ion transport mechanism to applications in solid-state batteries》
• 发表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25 年 5 月)
• 研究团队:昆明理工大学 + 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联合团队
• 核心内容:
综述腈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重点解析离子传输机制与结构优化策略:
◦ 腈基(-C≡N)的强电负性可促进锂盐解离,聚丙烯腈(PAN)基 SPE 通过 “聚合物链段运动 - 非晶区离子迁移” 协同提升电导率;
◦ 提出改性方案:引入路易斯酸性基团调控溶剂化结构、复合无机填料(如 LLZTO)构建连续传输通道、设计交联网络抑制结晶;
◦ 案例验证:戊二腈(SN)基 SPE 通过交联改性,电化学窗口扩展至 5.4 V,Li/Li 对称电池循环稳定性提升至 1200 h,适配 NCM811 等高镍正极。
• 原文链接:http://www.shurl.cc/d978ff3775e9b156074e82febe6d2094

二、聚合物 - 腈类复合体系在固态电解质中的突破
1. 《Branched Polyacrylonitrile Enabling Highly Lithium-Ion-Conductive Polymer Plastic Crystal Electrolytes》
• 发表期刊:ACS Macro Letters(2025 年 10 月)
• 研究团队:上海科技大学严佳骏、许超课题组
• 核心内容:
针对传统聚合物 - 丁二腈(SN)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的问题,创新采用可控 / 活性支化自由基聚合法(CLBRP) 合成支化聚丙烯腈(支化 PAN)。支化结构可在 SN 塑性晶体中构建连续锂离子传输通道,降低传输阻力:
◦ 性能提升:室温离子电导率达 2.1×10⁻³ S/cm,锂离子转移数 0.48,电化学窗口 5.2 V;
◦ 应用效果:Li/Li 对称电池在 1.0 mA/cm² 下循环 1000 h 无枝晶,LiFePO₄/Li 全电池 2C 循环 1000 次容量保持率 90.1%;
◦ 机制创新:通过分子模拟证实 “支化链 - 塑性晶体相” 耦合效应,为固态电解质结构设计提供新范式。
•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macrolett.5c00576(期刊官网);上海科技大学报道链接:https://www.shanghaitech.edu.cn/2025/1020/c1001a1116048/page.htm

2.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Reconfigures Polyacrylonitrile Network for Ultra Stable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 发表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24 年 11 月)
• 研究团队:电子工程专辑(EE Times China)报道团队
• 核心内容:
提出 “开环聚合重构 PAN 网络” 策略,解决传统 PAN 基 SPE 离子电导率低(<10⁻⁶ S/cm)、Li/PAN 界面不稳定的问题:
◦ 改性机制:在 LLZTO 纳米颗粒碱性位点触发下,碳酸乙烯酯(EC)开环并与 PAN 形成偶极 - 偶极相互作用,重构后的 PAN 网络形成快速 Li⁺传输通道;
◦ 关键性能:25℃离子电导率 2.96×10⁻⁴ S/cm,锂离子转移数 0.56,Li/Li 对称电池临界电流密度 1.8 mA/cm²,循环 1200 h 无短路;
◦ 实际应用:NCM811 / 石墨软包电池在 4.4 V 下循环 500 次容量保持率 85%,热失控温度提升至 210℃。
• 原文链接:https://www.eet-china.com/mp/a363828.html

1. 《Cross-Linked Polyacrylonitrile-Based Elastomer Used as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in Li-Ion Battery》
• 发表期刊:hero.epa.gov(2025 年 10 月,环境与能源领域权威数据库)
• 研究团队:未明确标注(国际合作团队)
• 核心内容:
开发氢化丁腈橡胶(HNBR)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 ,重点研究丙烯腈含量对 Li⁺溶剂化与传输性能的影响:
◦ 配方优化:HNBR(丙烯腈含量 50%)+ 碳酸丙烯酯(PC)+2 mol/L LiTFSI,室温离子电导率 2.1×10⁻³ S/cm,Li⁺扩散系数 12.0×10⁻⁸ cm/s,转移数 0.42;
◦ 界面适配:Li₄Ti₅O₁₂/LiFePO₄扣式电池在 0.2C 下放电容量 135 mAh/g,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88%;
◦ 机制解析:通过 FTIR 与 PFG-NMR 证实 “腈基 - Li⁺配位作用”,高丙烯腈含量可增强溶剂化能力,提升离子传输效率。
• 原文链接:https://hero.epa.gov/hero/index.cfm/reference/details/reference_id/8790283

• 发表平台:原创力文档(2025 年 10 月,侧重应用基础研究)
• 研究团队:未明确标注(国内高校 / 企业联合研究)
• 核心内容:
合成新型腈基功能单体N,N - 二 -(2 - 腈基 - 乙基)- 丙烯酰胺 及其聚合物,系统研究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潜力:
◦ 材料特性:白色结晶固体,熔点稳定,在 DMF、二氯甲烷中溶解性优异;聚合物成膜性好,拉伸强度 8 MPa,热分解温度 > 250℃;
◦ 应用探索: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时,0.5% 添加量可使 LCO 电池 4.4 V 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提升至 86%;作为隔膜涂层时,可抑制锂枝晶穿刺,热收缩率降低至 5%(150℃/1 h);
◦ 合成工艺:优化 “直接加成法”,以丙烯酰胺与 2 - 腈基 - 乙基氯为原料,催化剂用量控制在 5% 时,产物收率达 72%,纯度 > 99%。
• 原文链接:https://m.book118.com/html/2025/1016/8012023136007143.shtm


上述论文覆盖 “分子设计 - 机制解析 - 性能验证 - 应用落地” 全链条,可为高电压钴酸锂电池、高压高镍电池、固态锂电池的电解液与材料开发提供直接参考,尤其适合关注界面调控、固态电解质、高稳定性添加剂的研究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