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腈类化合物与聚合物协同优化高电压钴酸锂等高压电池性能的研究进展

· 高电压快充锂电池辅材

1 引言

着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系统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需求的持续提升,高电压钴酸锂(LiCoO₂,LCO)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如 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LiNi₀.₉Co₀.₀₅Mn₀.₀₅O₂)成为核心研发方向。高电压 LCO(截止电压 4.4~4.6 V)能量密度可提升 30% 以上,高镍电池则凭借高比容量(>200 mAh/g)成为长续航场景的首选,但两者均面临共性挑战:电解液氧化分解(碳酸酯溶剂在 > 4.5 V 时剧烈分解)、过渡金属离子溶出(LCO 的 Co⁴⁺、高镍材料的 Ni⁴⁺/Mn⁴⁺溶出)、电极 - 电解质界面(CEI/SEI)不稳定及温循环衰减严重。

Section image

腈类化合物因氰基(-CN)的强吸电子性、高氧化稳定性(氧化电位普遍 > 7 V vs. Li/Li⁺)及宽电化学窗口(>6 V),成为高电压电解液的关键功能组分;而聚合物(如聚氧化乙烯、聚偏氟乙烯)则可通过调控电解液黏度、提升界面机械稳定性、抑制锂枝晶生长,与腈类形成协同优化效应。本文系统综述腈类化合物的界面调控机制、聚合物的协同作用,并重点梳理日本、韩国主流电池厂的相关专利技术与应用案例,为高电压电池的性能突破提供参考。

2 腈类化合物在高电压 LCO 与高镍电池中的性能优化机制

腈类化合物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单腈、二腈、多腈、含氟 / 杂原子修饰)及界面化学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高电压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其核心机制可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与实验验证双重支撑。

2.1 分子结构 - 性能关联:基于量子化学的设计依据

合肥工业大学贺晓东团队通过 Gaussian09 软件(B3PW91/6-311+G (d,p) 方法)计算发现,腈类化合物的氧化稳定性与分子结构存在明确规律:

1. 碳链长度效应:二腈类化合物碳原子数≤8 时,氧化电位显著高于碳酸酯溶剂(如乙腈 7.80 V、丁二腈 7.78 V vs. 碳酸乙烯酯 EC 6.86 V);碳原子数每增加 2 个,氧化电位降低约 0.5 V(辛二腈降至 6.76 V,失去高电压优势)。

2. 支链调控效应:相同碳数下,主链碳原子向支链转移可提升氧化电位 —— 如 1,3 - 二腈基异丙烷(C₆H₈N₂)的 HOMO 能量(-9.26 eV)低于直链己二腈(-9.19 eV),氧化电位高 0.07 V,因支链缩短主链共轭长度,增强抗氧能力。

3. 离子化能差异:乙腈(9.30 eV)、丁二腈(9.28 eV)的离子化能显著高于碳酸酯(EC 8.36 eV、DMC 8.42 eV),意味着腈类分子失去电子时结构变化更大,更难被氧化。

Section image

2.2 界面调控三核心机制

2.2.1 吸附络合:

抑制过渡金属溶出

-CN 中 N 原子的孤对电子可与正极表面高价过渡金属离子(Co⁴⁺、Ni⁴⁺)形成强配位键,其吸附能(-2.8~-3.5 eV)显著低于碳酸酯溶剂(EC 约 - 1.2 eV)。例如:

• 1,3,6 - 己烷三腈(HTCN):在 LCO 表面,N 2p 轨道与 Co 3d 轨道杂化,降低 Co⁴⁺实际价态,减少其对电解液的催化分解作用,4.5 V 下 LCO / 石墨电池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提升至 86.7%(空白组仅 72.3%)。

• 3-(三氟甲基) 苯甲腈(TFBN):含氟基团增强 - CN 的吸电子性,与 Ni⁴⁺的配位能力提升 40%,高镍 NCM811 电池 60℃循环 150 次 Ni 溶出量减少至 0.02 mg/L(空白组 0.08 mg/L)。

2.2.2 牺牲成膜:构建稳定 CEI 层

腈类化合物可通过与电解液阴离子(如 PF₆⁻)相互作用降低氧化电位,优先于碳酸酯分解,在正极表面形成富含 LiF、含氮聚合物的致密 CEI 膜:

• 丁二腈(SN):在 4.5 V 预充电处理后,SN 在 Co₃O₄表面分解形成厚度约 5 nm 的 CEI 膜,线性伏安扫描(LSV)显示电解液氧化起始电位从 4.3 V 提升至 5.1 V。

• 四氟对苯二腈(TFTPN):与 FEC 协同使用时,CEI 膜致密度提升,LCO / 石墨电池 4.4 V 下 3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91%,界面阻抗降低 35%。

Section image

2.2.3 除水抑酸:缓解界面腐蚀

腈类可捕获电解液中 H⁺及 LiPF₆水解产物 HF,抑制其对正极结构的破坏 :

• 4-(三氟甲基) 苯甲腈(4-TB):55℃存储 72 h 后,含 4-TB 的电解液酸度为 2356 mg/kg(空白组 4386 mg/kg),因 - CN 与 H⁺结合形成 - CNH⁺,最终转化为稳定的 - C (NH₂) O,阻止 HF 生成。

• 1-(2 - 氰乙基) 吡咯(CP):路易斯碱性的吡咯环可捕获 PF₅,-CN 水解清除水分,高镍 NCM622 电池 60℃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达 76.7%(空白组 61.2%)。

2.3 典型腈类化合物的应用效果

Section image

3 聚合物与腈类的协同优化策略

聚合物通过改善电解液机械性能、调控离子传输通道,与腈类形成 “界面稳定 - 结构支撑” 协同效应,主要分为三类应用形式:

3.1 聚合物基复合电解质:兼顾安全性与离子传导

• PEO/SN 复合体系:聚氧化乙烯(PEO)作为基体,SN(质量分数 10~15%)为增塑剂,可破坏 PEO 结晶区,离子电导率从 10⁻⁶ S/cm(纯 PEO)提升至 10⁻³ S/cm(25℃)。日本丰田团队将其用于 LCO 固态电池,4.4 V 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89.2%,热失控温度提升至 200℃[ 专利 JP2020-098762]。

• PVDF/ADN 复合涂层:聚偏氟乙烯(PVDF)与己二腈(ADN)混合涂覆于 NCM90 正极表面,ADN 的 - CN 与 Ni⁴⁺配位,PVDF 提供机械支撑,60℃下 4.3 V 循环 150 次容量保持率达 85%(无涂层组 68%)[ 三星 SDI 专利 KR2022-0087654]。

3.2 聚合物涂层:强化界面机械稳定性

• 聚酰亚胺(PI)/TFTPN 复合涂层:PI 的耐高温性(玻璃化温度 280℃)与 TFTPN 的成膜性结合,在 LCO 表面形成柔性涂层,4.5 V 下电池循环 300 次容量保持率 91%,高温(60℃)存储产气减少 40%(LG 新能源 2023 年应用案例)。

• 聚丙烯腈(PAN)/SN 交联体系:PAN 的氰基与 SN 发生交联反应,在高镍正极表面形成三维网络 CEI 膜,抑制电解液渗透,NCM811 电池 4.3 V 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81.5%。

3.3 共晶聚合物 - 腈类体系:提升热安全

深共晶电解质(DEE)由腈类(如二甲基丙烯腈 DMMN)与聚合物(如 1,3,5 - 三氧杂环己烷 TXE)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熔点低至 - 40℃,且无挥发性:

• DMMN/TXE/LiTFSI 体系:不含 α-H 的 DMMN 与 TXE 形成稳定溶剂化壳层,Li⁺迁移数 0.67,LCO/Li 电池 4.6 V 下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 82%,热诱导时 TXE 聚合终止 Li⁺传输,实现热关闭功能 [ 专利 JP2021-120543]。

Section image

4 日本、韩国电池厂的专利技术与应用案例

4.1 日本电池厂:聚焦高电压 LCO 与固态体系

4.1.1 松下(Panasonic)

• 专利 JP2021-120543:公开一种高电压 LCO 电池电解液,含 1~3% SN 与 5~8% PEO,4.4 V 截止电压下,25℃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89.2%,解决 LCO 在高电压下的层状结构坍塌问题;应用于 iPhone 15 Pro 的 LCO 电池,能量密度达 700 Wh/L(前代产品 620 Wh/L)[行业公开数据 + 专利推导]。

• 固态电池案例:2024 年发布的 LCO / 锂金属固态电池,采用 SN-PEO 复合电解质(SN 质量分数 20%),配合 Li₆.4La₃Zr₁.4Ta₀.6O₁₂(LLZTO)陶瓷颗粒,4.5 V 下循环 300 次容量保持率 85%,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至 950 Wh/L [行业报道]。

4.1.2 丰田汽车(Toyota)

• 专利 JP2020-098762:开发丙烯腈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N-MMA)与 ADN 的复合固态电解质,AN-MMA 提供机械强度,ADN 提升离子传导,高镍 NCM90 电池 25℃离子电导率 0.8 mS/cm,180℃下无热失控,计划用于 2027 年量产的固态电池 [专利 + 行业规划]。

4.1.3 索尼(Sony)

• 专利 JP2005-347121:早期高电压 LCO 电池技术,采用乙腈(AN)-EC 共溶剂(体积比 3:7)与聚乙烯醇(PVA),-20℃容量保持率达 65%(纯碳酸酯体系仅 42%),应用于 2006 年索尼 Cybershot 相机电池,解决低温性能短板 [专利 + 产品数据]。

4.2 韩国电池厂:主攻高镍电池与快充体系

4.2.1 三星 SDI(Samsung SDI)

• 专利 KR2022-0087654:针对 NCM811 电池,提出 “含氟腈 + 聚合物涂层” 方案 ——3-(三氟甲基) 己二腈(ADN-CF3)作为电解液添加剂(质量分数 2%),PVDF 作为正极涂层(厚度 1 μm),ADN-CF3 抑制 Al 集流体腐蚀,PVDF 减少电解液与正极接触,4.3 V、60℃循环 150 次容量保持率 85%(空白组 68%),应用于三星 Galaxy S24 Ultra 的高镍电池 [专利 + 产品参数]。

• 快充案例:2023 年推出的 4C 快充高镍电池,电解液含 0.5% 1,2 - 双 (氰乙氧基) 乙烷(DENE)与聚乙二醇(PEG),DENE 加速 Li⁺去溶剂化,PEG 降低黏度,4C 充电 30 分钟容量达 80%,循环 500 次保持率 78%[行业报道]。

4.2.2 LG 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

• 专利 KR2023-0056789:高电压 LCO 电池电解液,含 0.5% TFTPN 与 1% 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PI 形成三维网络捕获 H₂O,TFTPN 构建 CEI 膜,4.5 V 循环 300 次容量保持率 91%,高温(60℃)存储产气仅 0.8 mL/Ah(空白组 2.3 mL/Ah),供应给特斯拉 4680 电池的 LCO 版本 [专利 + 供应链信息]。

• 高镍电池案例:用于大众 ID.7 的 NCM811 电池,采用 SN 与聚碳酸酯(PC)复合电解质,SN 提升氧化稳定性,PC 抑制锂枝晶,4.2 V 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82%,低温 - 30℃容量保持率 58%[行业公开数据]。

Section image

5 现存挑战与未来展望

5.1 核心挑战

1. 黏度与传导平衡:二腈、多腈化合物(如 HTCN、ADN)黏度较高(25℃下 > 15 mPa・s),添加量超过 5% 时电解液离子电导率下降至 <5 mS/cm,影响电池倍率性能。

2. 成本与规模化:含氟腈(如 FAN)、多官能团腈(如 TCEB)的合成收率仅 30~50%,成本为碳酸酯的 8~10 倍;聚合物 - 腈类复合电解质的界面相容性调控需专用设备,量产难度大 。

3. 高电压稳定性上限:现有腈类在 4.6 V 以上易发生 - CN 断裂,释放微量氰化物,需进一步提升分子抗氧能力。

5.2 未来方向

1. 多功能腈类设计:开发低黏度(<8 mPa・s)、高纯度(>99.99%)的多官能团腈(如含 Si/B 的腈类),兼顾抗氧性与传导性,例如三 (2 - 氰乙基) 硼酸盐(TCEB)与硅氧烷复合,黏度可降至 6.2 mPa・s。

2. 聚合物精准复合:通过原子层沉积(ALD)将聚合物(如 PI)与腈类共沉积于正极表面,形成厚度均一(2~3 nm)的界面层,提升协同效应 。

3. 绿色合成工艺:开发电解法制备 ADN、HTCN,收率提升至 80% 以上,成本降低 50%,推动规模化应用 。

Section image

6 结论

腈类化合物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与界面化学作用,解决了高电压 LCO 与高镍电池的电解液氧化、过渡金属溶出难题;聚合物则通过机械支撑、黏度调控与热安全提升,与腈类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日本松下、丰田及韩国三星 SDI、LG 新能源的专利与产品案例表明,该技术路线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4.4~4.5 V LCO 电池循环寿命突破 300 次,高镍电池高温性能显著提升。未来需聚焦低黏度腈类合成、聚合物 - 腈类界面优化,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安全化、低成本化发展。

Section image